在人工智能与服务机器人加速渗透各场景的当下,企业与高校的联合技术实践正让"智能服务"落地更具体。
近日,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与韦达公司联合开展的智能服务机器人Aika(即 AI Key Assistant,中文名 “艾卡”,小名 “卡卡”)项目圆满收官。
该项目在信息学院刘焯琛导师、胡教授与韦达总经理谢壹妃及技术支持林小盛、李建林的协同指导下,以潘广源为组长、陆俊志为副组长,唐家南、陈吉海、邱余星为组员的学生团队,历时三个多月完成从需求分析到功能验证的全流程实践,交出了一份兼具技术亮点与实践思考的阶段性成果。
1.ONE
为什么选择信息学院?— 实践基因与创新沃土的双向奔赴
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信息学院与韦达的此次合作,源于双方对 “技术实践” 与 “人才培养” 的共同追求。学院 “实践为基、产教融合” 的育人理念,与韦达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探索需求高度契合,成为促成合作的核心动力。
学院课程体系紧扣产业需求,人工智能、机器人技术等方向与“咔咔”项目技术栈高度匹配,学生团队得以三个月内完成从需求分析到功能落地的全流程实践。
导师团队善于将企业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:面对AI视觉算法硬件限制,引导学生创新出“外部算法盒子+网络传输”方案,既解决问题又培养能力。学生团队更主动拓展导览功能,展现出超越任务要求的实践创新力。
这种“校企协同”模式实现资源互补,最终达成“企业得成果、学生得成长”的双赢。其培养的“懂技术、能落地”复合型人才,正是技术迭代时代最需要的合作力量。未来,双方在情绪识别、互动娱乐等新场景的探索值得期待。
2.TWO
为什么选择“卡卡?— 从学习到实践的双重价值么
“卡卡”本身是个 “宝藏平台”—— 它自带自主移动、模块化硬件和开放软件生态,集成了多种传感器和导航系统,既能适配办公、教育等多场景,又支持 Android 开发和云端管理。对学生团队来说,这不仅是 “研究对象”,更是 “实践载体”:通过开发,既能深入理解服务机器人的硬件结构、视觉算法,又能掌握从需求设计到测试落地的全流程方法。
3.THREE
三大目标攻坚:有成果,也有突破
· AI 视觉算法:打通识别链路,用替代方案实现巡检
目标是把 AI 视觉算法集成到机器人上,通过摄像头实时识别场景。团队先啃下了 “基础关”—— 成功从“卡卡”摄像头获取视频流并完成 AI 识别;但遇到了硬件难题:机器人本身的电流传输和视频流读取限制,导致算法模组无法直接嵌入。
不过团队没有停滞,转而用 “外部算法盒子 + 网络传输” 的替代方案:盒子通过网络读取“卡卡”的视频流进行处理,再结合机器人的自主导航能力,最终实现了特定区域的自动巡检。虽然没完成 “嵌入式集成”,但用灵活的思路让功能先落地。
· 智能前台客服:不止完成目标,还多了 “新技能”
这是项目最亮眼的成果之一。团队不仅按计划实现了三大核心功能 ——
1. 自动迎宾:到岗后主动触发问候语,搭配肢体动作更显自然;
2. 人脸识别迎宾:对比预设人脸库,对熟客说出 “XX 老师好,需要带您去办公室吗?” 这类个性化欢迎语;
3. 动态路线规划:访客说 “带我去会议室”,机器人能自动避开障碍,精准带路;
还额外开发了 “导览讲解” 功能:提前录入点位信息(比如校园景点、展厅展位),机器人既能按路线巡逻。
· 语言大模型:基础交互已通,后续仍需攻坚
原本计划集成语言大模型(接入deepseek或通义千问),让机器人更懂自然语言。目前已完成 “基础版”:进行简单语音对话,也支持自定义问答训练(比如预设 “图书馆开放时间” 等固定答案)。
但因 SDK 对接过程较长,完整大模型集成暂未完成。不过团队已明确方向:下一步将重点解决接口问题,构建本地知识库,让机器人能应对更复杂的对话场景。
4.FOUR
从项目里收获的,不止是技术
对学生团队来说,这三个月的价值远不止 “做出功能”:
1. 遇到硬件限制时,他们学会了 “不钻牛角尖”—— 用外部盒子替代嵌入式集成,是 “解决问题” 的灵活思维;
2. 从 “完成任务” 到 “主动创新”—— 在客服系统里加导览功能,是对 “用户需求” 的敏感捕捉;
3. 面对未完成的目标,他们清晰记录 “卡壳点”,为后续攻坚留足线索,这是科研实践的严谨态度。
5.FIVE
未来还有更多可能:机器人要变 “多面手”
项目虽告一段落,但团队已经规划了新方向:
1. 情绪识别:想让机器人 “看懂” 表情,开心时送祝福,难过时讲笑话(目前在研究摄像头适配方案);
2. 互动娱乐:加装拼图、数独等小游戏,成为活动现场的 “孩子王”;
3. 场景延伸:尝试当活动主持人(按流程播报提词内容)、会议送水,让机器人更贴近真实场景需求。
从 “按图索骥” 到 “主动创新”,从 “技术实现” 到 “场景思考”,这个“咔咔”机器人项目,既是一次 AI 技术的实践课,也是一场 “学用结合” 的成长记。或许还有未完成的目标,但这群年轻人用行动证明:在技术探索的路上,每一步扎实的实践,都是向 “更好” 迈进的起点。
“卡卡”是我们机器人群主要的家庭成员之一,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成员,敬请关注。